參加保生文化祭研習內容擇要分享同好

 
參加保生文化祭研習內容擇要分享同好


 ***碩士生論文發表(主持人:張珣。與談人:張家麟)
發表人:吳亮衡
題目:信仰與開發---論台南地區張巡、許遠信仰
壹、 前言
從明鄭至清代,官方崇祀神明從玄天上帝轉移為媽祖,此外,鄉土保護神如保生大帝、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也在清領時期大量隨著漢人移民來到台灣;張巡、許遠信仰,又稱雙忠信仰,有寶儀大夫、尪公、寶儀尊王、武安尊王等稱號
。范純武、李豐楙等對於台北地區景美、木柵等地尪公信仰有所論述;李明仁以嘉義雙忠廟為探討對象,同時討論移民的宗教信仰與墾拓關係;陳威廷曾對於台南地區張巡、許遠信仰進行檢視並論及分香、擴散的過程。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南地區張巡、許遠信仰可分為:厲王宮為首的「厲王爺」和尊王宮壇的「尊王公」兩大系統皆張巡、許遠為主祀神明,而配祀神明皆包含雷萬春與南齋雲,並有張巡夫人的配祀神明存在。厲王公系統各以「◎府千歲」方式祭祀;⋯⋯尊王公壇系統卻各以「武安尊王」(張巡)、「山海明王」(許遠)、「騎虎尊王」(雷萬春)、「南府尊王」(南齋雲)稱之。
然經田野調查之後發現在台南地區並不見雙忠或尪公稱呼,可見其信仰發展或許與台灣中部、北部略有不同。
(二) 文獻回顧
進行民間調查的過程之中,除了應該具備史料調查與收集解讀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透過邏輯性的審查以及排列出可用的資料,透過寺廟發展史的過程檢視並探討該區域發展的序列變化。
1. 張巡、許遠各地區信仰狀況
李豐楙<爐下與派下第子:木柵張家的祠、廟信仰體制>:北部文山地區的尪公信仰透過族性與宗祠的相互配合,除了有效的區別出群我關係,更藉由此血緣概念鞏固信仰的本質。
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則清楚地介紹張巡在歷代皇帝冊封成神的過程。
李明仁<嘉義雙忠信仰與族群之開發>透過廟宇碑記沿革、清代方志、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到戰後學者的研究,有助於釐清尊王公壇系統的分靈過程與支脈。
2. 台南府城地區空間變遷
徐麗琪<府城五條港聚落空間的歷史變遷>:除了自然環境之外,政府政策的介入也會影響民間信仰。
楊秀蘭<清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的經濟與社會>當地除了泉州籍原鄉信仰以外,以海神和王爺最多。
貳、 張巡、許遠信仰探源
一、 張巡:南洋鄧州人,為安史之亂睢陽城主帥,最終寡不敵眾堅守過程中缺乏糧食,殺妻妾並命令將士食用,臨死前亦面不改色:「臣雖為鬼,勢與賊為厲」。
二、 許遠:杭州鹽官人,見張巡軍法調度勝於己,便將軍事大權交於張巡,最後在安慶緒敗走河北時遭殺害。
三、 雷萬春:為張巡偏將,當令狐潮進犯雍丘時,登上城牆與其對話,重六箭與其臉上仍屹立不搖。
四、 南齋雲:精通弓術與鞭法,具忠貞不屈的個性;…拔佩刀斷指,一座大驚,為出涕。卒不食去。抽矢回射佛寺浮圖,矢著磚,曰:『吾破賊還,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五、 李翰(為張巡仗義直言)、李泊(睢陽城愛國商人)
備受尊崇的主要原因除了歷史事件中被建構出忠義形象之外,最主要還是國家利用其正統性來肯定其信仰,透過歷代皇帝冊封保障了此一信仰得以延續。尤其以清朝為盛:
雍正九年(1731年):威顯靈佑王,廟祀江南山陽縣高堰。(許遠)
雍正十二年(1734年):顯祐安瀾神,廟祀江西浮梁縣。(張巡
嘉慶八年(1804年):顯祐安瀾寧漕助順之神,廟祀江南丹徒縣。(張
          巡)
咸豐七年(1857年):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之神,廟祀廣東潮
          陽縣。(張巡)
         威顯靈佑揚仁震武王,廟祀廣東潮陽縣。(許遠
咸豐八年(1858年):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之神,廟祀江
南高堰武家墩。(張巡)
威顯靈佑揚仁震武昭應王。(許遠)
同治七年(1869年):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靈佑護國之神。
          (張巡)
光緒六年(1881年):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靈佑護國翊运
          之神。(張巡)
金門地區的厲王爺稱為「大王爺」;而台南地區的厲王宮主要辦事的神明則以張巡、許遠、雷萬春為主,著重在鎮煞、除疾…「金門興厲王,府城興雷王」。
參、 台南地區張巡、許遠信仰—厲王系統
(一) 台南外關帝港厲王宮之空間沿革
最初是由辛臨氏自金門厲王宮分靈來台,關帝港、媽祖港、城邊、宮邊及橫街等區域的人共同祭祀,昭和八年(1933年)間向附近居民募款並有郭氏捐贈今日的廟地。明治四十四年四月花費236圓進行廟宇整修,民國79年成立重建委員會,84年重建完成。
(二) 台南外關帝港厲王宮之信仰沿革
1、《重建厲王宮碑記》中之敘述。
2、廟地一樓行館的神案桌上有「金門城外分靈 文安張厲王敕令 
 住外關帝港」字樣的紙符
3、金門台南的厲王爺均成坐姿右手指向前方。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由金門分靈而來。
分靈主因:家中親人患惡疾醫藥不治轉而求助厲王,或為神明會分裂出走而成。
肆、 台南地區張巡、許遠信仰—尊王公壇系統
(一) 台南南廠北頭角尊王公壇空間沿革
建壇初期應在康熙雍正年間,同時因政府政策等因素於同治年間遷廟重建在地方民眾俗稱「三角紐仔」的地方興建並以「尊王壇」的名稱落款,日治時期受到「市街改正」影響,大正十二年(1923)遷廟至台南市新町一丁目三十八番地(約現今海安路上)、昭和九年(1935)廟地再度受到道路開闊而縮減。
(二) 台南南廠北頭角尊王公壇信仰沿革
尊王公壇與台北地區尪公信仰皆源自福建安溪,台北地區尪公信仰以張、許為主神,雷、南多以將爺的姿態陪祀於旁,台南地區則以群祀的方式呈現。尊王公壇起先由許氏攜帶山海明王及其夫人香火來台並祀奉於家中,後將神明移祀南廠保安宮。
伍、 結語
由於來台之初信仰來源不同、神明稱謂職司差異加上時代的轉移,逐漸有在地化的現象;造成兩大系統。
(一) 厲王宮部份
陳威廷<台南市張巡、許遠信仰研究:論王爺信仰的起源說>認為北部地區因講究祖籍意識,大多祭祀傳統祖籍鄉土移民神,較為「內地化」;南部地區則因開發較早族群複雜,多呈「土著化模式」。但最近個人認為進化為「信仰再移植」。外關帝港地區隸屬五條港的範圍
航海、除瘟為比例最高;厲王爺主司驅瘟除煞,到了台南之後也逐漸演化出保境平安、考運順遂等的萬能之神,即可証實原有信仰模式是會藉由相互融合、彼此學習並發展為當地民眾所能接受的信仰模式。
(二) 尊王公壇部份
傳說中尊王公系統自康熙年間由許姓人士引入,自光緒五年建廟以來多次受到人為因素及不同時期國家政策導致廟地多次遷移,民國47年時與南廠保安宮、南投角天池壇組「保安宮天池尊王壇管委會」三廟共同進行保安宮的財務管理、舉辦祭典和監督廟宇發展等事項。
本次研究中發現,有別於台北地區尪公信仰中雷萬春、南齋雲在祭祀行為中陪祀於旁並併雕塑神將像,台南地區張巡許遠兩大系統神明除在祭祀中以群祀方式呈現外,繞進中神將則是以黑白將軍為主,或許這也可以說明當代民間信仰受到不同自然以及人為因素下所呈現出來的多元面貌。

留言